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娱乐

淮海战役时,一农民为前线送子弹,返回时竟从敌军阵地又捎回一车

开国元帅陈毅曾经这样盛赞解放军的支前群众。在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中,正是数万群众的独轮车,给解放军战士送去了粮食、药品和枪支弹药,才保证了我们的以少胜多。而这句话,对一个名叫傅万丰的村民来说,还有着另一层意思。他本来是要给解放军送子弹的,可没想到因为一些意外,他却意外给解放军送来了一大车炮弹。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是因为什么?请听我细细讲来。1948年11月,淮海战役的炮声正式响起。解放军的5个纵队,将国民党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团团围困在碾庄。但是,敌人的凶悍超出了预期,我军的分割围歼战术迟迟未能奏效。偏赶上这时天降大雨,进攻只能再次停滞。前线的弹药消耗巨大,不得不紧急从后方运输。在淮安市附近,有一个叫前桥村的小村庄,村民都被调动起来支援前线。女人和孩子围着锅台烙饼、蒸馒头,男人则是人手一辆小推车,往前线运物资。而那名叫傅万丰的村民,是专门运送弹药的。在下雨这天,他装了整整一车子弹,用油纸和帆布盖好,然后就开始顺着泥泞的小路,往交战区而去。这一路他走得很顺利,虽然道路泥泞难行,但是由于任务紧急,傅万丰走起路来格外卖力。在傍晚时分,雨逐渐停了,其他村子的支前队伍,也逐渐加入了赶路的行列,汇成了一股洪流。很快,他们就将所有的物资,送到了邳州城外的集结点处。部队的后勤领导与傅万丰等人握手,说道:“老乡们,感谢你们送来的物资,真是帮大忙了。”傅万丰等人则回答:“没关系,你们为了咱农民在前面打仗,运送点儿东西不算什么。”由于天色已晚,后勤领导提出让大家歇一晚再走。傅万丰感谢了领导,但是坚持要连夜回去。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,傅万丰不想让家人担心。领导觉得,他一个人连夜回去不安全,但傅万丰却表示,自己路熟,沿途又有民兵的警戒,绝对没问题。然而他没想到,这一决定,竟让他演绎出了一出起死回生的传奇戏码。傅万丰走了不多时,天就彻底黑了下来。他虽然认路,但是走得依然很慢。满地的泥浆,不一会儿就会把独轮车的车轴粘住,让车子越推越沉。傅万丰只能是每走上几里路,就用木棍把泥敲下来。等走到前桥村的时候,时间已经接近了半夜。突然之间,雨雾中射来一道光柱,跟着就有人大喊:“谁在前面?”。接着,就有几声“咔咔”的响动传来,这是有人在拉枪栓呢。看到光柱,傅万丰心中一沉。他知道在这附近,有民兵的巡逻哨,但是民兵当时的手里,是没有手电的,这肯定是遇到敌人了。果然,在雨雾中很快就出现了一大队士兵,穿的都是国民党的军服。原来,就在几个小时前,敌人的指挥部听说邳州告急,于是便连夜派出了增援部队。这些敌军也是在急行军的状态下,运动速度极快,让很多的巡逻哨来不及反应。正因此,傅万丰在看到他们时,一时有些不知所措。不过,好在傅万丰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夫,身上没有任何武器,敌人搜了他的身,也没发现异常。傅万丰以为自己可以走了,可谁知敌人的一个军官走了过来,推了他一把,将他推到了后方民工的队伍里。接着,就有两个人走了过来,往傅万丰的车上放上了几个沉甸甸的箱子。很多人都说,淮海战役的兵力对比,虽然是60万对80万,我军居于劣势,但是我们的部队是不包含后勤的。而敌人的80万中,则是有相当数量的后勤部队。所以综合算起来,我军在兵力上占优。这种说法,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。国民党部队中的后勤部队,绝对到不了20万。因为他们的大部分运输任务,也是靠民夫来完成的。只不过我们用的方法是动员,他们则是抓丁。解放军的军纪,是出了名的优秀。只要他们在村里驻扎,就必然会给村民们帮忙干活儿。从扫地、打水,到修路盖房,只要是力所能及,我军战士从不含糊。所以当我们的部队有需要时,村支书只要一句话,马上就可以出现一支规模庞大的支前队伍。而国民党军,就不要指望他们帮忙干活儿了,不抢粮食已经是念佛了。他们在征发民夫时态度蛮横,动不动就拳打脚踢。一旦被他们“抓壮丁”了,不管愿不愿意,都必须推着车子到前线去送东西。有的老百姓倒霉,还会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一顶帽子,接着就成了国军。这种蛮横的态度,自然得不到拥戴。农夫们即使给他们送物资,也是心不甘情不愿。但不管怎么说,眼下的傅万丰,都已经算是被敌人“抓壮丁”了。他不得不跟着敌人,再次往邳州城走。他们连续走了几个小时,除了几次短暂的休整外,连个喝水的时间都没有。只要有人速度稍慢,立刻就会招来一顿打骂。此时,风雨变得更大了,道路越发难走,能见度也越来越低。突然,有人一个不小心轧到了一块石头,人和车都摔在了地上。车上的弹药箱被摔破了,一颗颗没有上引信的迫击炮炮弹滚了出来。敌人的后勤人员走过了,抬手就给了摔车的民夫一记耳光,然后赶紧叫人来收拾,好继续赶路。一时间人喊马嘶,整个场面非常混乱。但是在傅万丰的心里,此时却有了一个新的想法:何不将这些炮弹送到解放军那里,给敌人添添堵?想着,他就开始寻找机会逃走。此时的雨已经越下越大,在黑夜里几乎伸手不见五指。傅万丰越走越磨蹭,逐渐落到了队伍的最后。后面压队的国民党兵,正被大雨浇得抬不起头,根本没心思管控车队。傅万丰推着车紧走两步,然后一拐弯,就进了路边的一个树丛。此时正是夜最深的时候,而且雨浓风骤,人的听觉和视觉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。傅万丰的动作,居然没被发现。不过,他也不敢有什么大的动静,躲入树林之后,就猫下腰来,等着国民党兵走远。好在敌人根本没有察觉,仍然在快速赶路,没过几分钟就逐渐走远了。傅万丰怕敌人杀个“回马枪”,于是继续在那里蹲着,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。逐渐的,雨又停了,东方泛起了鱼肚白。一夜没睡的傅万丰仔细听着道路上的动静,感觉已经很长时间没听到敌人的动静了。他将头伸出树丛,来来回回地看了好几遍,确定安全之后才长舒了一口气。他把独轮车又推了出来,朝着解放军的物资集中点走去。这条路他走过很多遍,早已经是轻车熟路了。在太阳彻底升起之前,他将这一车炮弹,又送到了解放军的手里。听了他的经历,后勤领导大加表扬,说他虽然没有上战场,却“缴获了”整整一车的“战利品”。傅万丰也因此,成了村里的“支前模范”。在武装斗争的各个历史时期,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。革命的队伍为人民打天下,人民自然也对我军全力支持。除了自己的体力,他们还会贡献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。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,就是这样汇聚而成的。正如军旅作家王树增所说,我们应该为支前的群众,树立一座丰碑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分享到: